2013年冬至前,气温骤降。高要市大兴罗非鱼专业合作社社长黎来基变得忙碌起来。罗非鱼喜热怕冷,不注意养殖细节,罗非鱼留在塘里往往凶多吉少。一连几天,他起早摸黑,走村串户,观察每个鱼塘的情况,不厌其烦地为养殖户讲解鱼塘过冬要注意的细节。眼看2013年的年历就要翻到尽头,黎来基不禁在心中盘算了一下:目前合作社养殖总面积3000亩,按照目前的生产销售情况,今年又将是一个丰收年!
温棚养殖 让罗非鱼升值
黎来基站在他的罗非鱼养殖基地上,指着一个足足有十亩面积,像大锅盖一样的大棚,自豪地告诉笔者,别人的罗非鱼卖三元多,他的罗非鱼能卖到十五元一斤,秘密就在这个大棚上。罗非鱼只要进了他这个大棚,两三个月后拿出去卖,价格就可以翻上五倍。
让黎来基建起这个大棚的,源于2008年的一场罕见的冻灾。那年的冻灾对当地的罗非鱼产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所有的罗非鱼养殖户无一幸免。他清醒地意识到,没有科学技术作支撑,望天打卦的日子就无法过得安稳。
为了钻研让罗非鱼安然过冬的方法,他冥思苦想,四处请教。由于心中无数,他一开始遮遮掩掩地在池塘上盖起三个塑料大棚也不仅把重量超过三斤的鱼全部留在里面,还大量收购别人家同等规格的罗非鱼。一些养殖户对此感到莫名其妙。经过不断摸索,他尝到了甜头,不仅实现了让罗非鱼安然过冬,并且错季销售卖了个好价钱。
事情并非一帆风顺。2010年5月,黎来基把一千斤罗非鱼运到广州,设摊销售。然而,罗非鱼经过长途跋涉,几天之内就死了个精光。
卖不完的鱼怎么办?黎来基再次向科技要力量。他经过钻研,发现留在网里面的鱼,眼睛是没有雾水的,鱼鳞也没有破。一个念头在脑海闪过:不如自己做一个网箱,专门把罗非鱼放在网箱里面吊水脱脂。
他马上在池塘里建起了十多个网箱,把温棚里养了三年的罗非鱼拿出来,放在网箱里再养。两个月来,他不投喂任何饲料,让他们在网箱里不停游动,从而耗尽体内脂肪,使腹部收缩、体色鲜白。
黎来基的网箱“吊养”技术,让他的罗非鱼吃下去口感没有腥味,特别嫩滑、鲜甜。更重要的是耐长途运输,很少出现死鱼现象。
无私传授 罗非鱼走向世界
黎来基成功的养殖技术吸引了许多水产养殖户前来学习取经。黎来基对此一律来者不拒,把自己掌握的技术解囊相授,帮助他们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为了让更多的农户掌握科学的养殖技术,黎来基以珠江水产研究所、广东海洋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院校为依托,聘请专家为高级技术指导。近年来,经他手把手传授技术的养殖户达136户。
村民张兰的丈夫是一名罗非鱼养殖户。一场冷空气,令她家三十多亩的鱼塘蒙受严重损失。而在冻灾发生前,张兰的丈夫刚刚去世。原本幸福的家庭雪上加霜,摇摇欲坠。就在张兰几乎绝望之际,黎来基不仅向张兰传授罗非鱼养殖技术,还赊给她十多万元的饲料。为了帮助更多像张兰这样遭遇的养殖户,黎来基还拿出70万元无偿给农户买鱼苗。
科技兴渔,让黎来基创建的高要市大兴罗非鱼专业合作社成为具有“科技领先、设备先进、管理到位、信息畅通”等特点的罗非鱼产业发展平台,有效带动了高要各镇7000多养殖户发展罗非鱼养殖。高要罗非鱼的养殖规模、产量、产值均居肇庆市首位,排在全省前列,成为中国“罗非鱼之乡”。高要罗非鱼产品销售到美国、俄罗斯、墨西哥等地。
科技兴渔,让黎来基引领的高要罗非鱼养殖基地成科技富民的一面旗帜,基地先后被省、市有关部门授予农业部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与产品认证基地、广东省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广东省罗非鱼养殖出口基地、高要市渔业科技入户工程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